經過一個多月置頂之後,《2014年全國買屋應屆生&2013及往屆畢業生高端就業項目推薦》的信息近日從“大善彼得張”的微博上刪除。
  一起被刪除的,還有西服該微博里絕大多數國企、事業單位的“內部推薦信息”。
  “大善彼得張”是北京市一家教育公司的兼職講師張斌。2013年12月27日,本報刊發報道《收費數十萬元“內部推薦”》,披露張斌在人人網、微博、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臺發佈國企、事業單位等招聘消息,稱應聘者只要信用貸款符合崗位要求、支付數十萬元,即可通過“內部推薦”入職。
  多西裝外套位學生告訴記者,這樣的情況,要麼是騙局,要麼是招聘過程中的“潛規則”。
  張斌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多次表示,這是正常的商業模式,數十萬元是“咨詢費”而非“推薦費”,且自己買屋絕非騙子,“什麼叫騙?是你把錢給我,我跑了,我手機關機了,我逃往國外了”。
 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對這個說法並不陌生,他觀察發現,招聘時以咨詢、培訓的名義收取高額咨詢費、培訓費,最終“搞定職位”的情況,肯定是存在的。
  他認為,通過巨額收費“搞定職位”的背後,可能會產生兩種腐敗現象。其一是權權交易,即掌握權力、關係的人可以把應聘者安排進去;另一種是權錢交易,有決定權的人可能會拿職位進行利益交換。
  熊丙奇打比方說:一家單位要招聘員工,有位咨詢師讓求職者交60萬元。之後,咨詢師向熟識的單位領導承諾,“如把某求職者招進來,我分15萬,領導分45萬”。最終,這位求職者被錄取了。
  “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、我知。求職者投了簡歷,也參加了面試,最後,領導覺得這個孩子條件也不錯,至少是可以進的,放在臺面上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,可以要他。”熊丙奇說,如果通過關係統一去運作,容易產生用人過程中的腐敗問題,一些人可能成為權力的“掮客”。
  熊丙奇推測,如果這不是騙局,那麼,數十萬元費用可能最終不止落入一個人手中,相關利益鏈上的人可能都會收取一部分,“這是非常嚴重的招聘腐敗”。
 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勞動力市場教研室主任丁大建也認為,這中間可能存在利益輸送,“是變相的腐敗”。
  不過,張斌在受訪時堅稱,這部分錢只是他自己收的。他坦言,在求職者“能力OK的情況下”,由於他的關係,HR會更多地關註他推薦的學生。
  丁大建認為,這是“非正常地利用權力資源”,在中國,有些社會關係不符合市場規則。
  他說,在招聘中,人崗是否匹配是首要要求,求職者社會關係多,可以獲得更多信息,但如果求職者有關係就能進,肯定是不正常的。
  為了減少勞動市場中人崗不匹配的現象,中介、獵頭公司應運而生。丁大建認為,中介、獵頭起到了正常市場潤滑或溝通的作用,提高了社會效益,作為市場服務,收取一定費用也是合理的。
  不過,記者瞭解到,中介、獵頭公司通常是向用人單位收取費用,鮮有向求職者收費的情況。
  在丁大建看來,如果就業時依靠關係,顯然不能提高市場效益。“這種行為怎麼能算公平?”有能力的人乾好工作,整個社會效益提高,這才是公平。“少數人得利,市場受損,‘花錢買工作’就是腐敗。”
  此前,張斌多次否認“花錢買工作”的說法。當記者提出數十萬元很少有人能承擔時,他表示,“沒有關係,你還是可以走正常的校園招聘”。
  記者註意到,張斌之前公佈的“內部推薦”工作列表中,不僅包括國企,行政、事業單位也占了相當一部分比例。這些單位無疑與公共資源關係密切。
  在多位受訪者看來,求職者之所以相信“潛規則”,原因之一在於部分單位招聘過程仍不公開、透明。熊丙奇表示,按照嚴格的程序,應成立招聘委員會,而非某幾個人說了算,“如果是少數人說了算,就有可能有交易,這也是我們現在部分國企招聘存在的大問題”。
  熊丙奇說,由於國企招聘標準各不相同,很難像行政、事業單位一樣對國企組織統一招聘考試。他認為,國企要對自身發展負責,招到適合崗位的人才,保障招聘過程公開透明。
  “如果花這麼多錢能保證把工作搞定,事情背後可能是有問題的。作為一個線索,有關部門應該進行調查。”熊丙奇建議。  (原標題:“內部推薦”易造成用人腐敗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x49lxlxp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